近日,北京市住建委等多部门起草了《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关于印发〈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也随即公布,进一步明确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建设标准。

  所谓共有产权住房,简单来说,就是一套房子,政府和购房人各持有一定比例的产权。共有产权住房延续自住房的土地出让方式、规划建设、分配规则等政策,但在价格优惠、建设标准、退出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实际上是原有自住型商品房的再升级。

  一方面,共有产权住房有助于实现百姓“住有所居”的梦想。部分产权的“使用权”让渡给首次购房人,进一步降低了房屋出售价格,最大限度支持一线城市“夹心层”住房需求,让百姓“住有所居”。此外,共有产权住房购买后须满5年方可转让,价格随行就市,并为“政策房”转为“商品房”提供可能。这一举措,同样给予“夹心层”购房人获得购房增值积累的可能。

  另一方面,北京市对于共有产权住房品质的具体要求,也向着“居有所享”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无论是图书馆、健身房、智能化管理,还是位置、层高和车位配比,从北京市出台的细则来看,共有产权住房品质不低于商品房。这恰恰迎合了现代人对居住品质的高要求,让“政策房”告别条件尚可的“屈居时代”,真正保障了老百姓的居住需求。

  共有产权住房强调就业与居住的“职住平衡”,“新北京人”的共有产权住房房源分配不低于30%。这被舆论视为吸引外地人才的有力举措之一。事实上,共有产权住房并非北京首创。早在2007年江苏淮安即开始首推共有产权住房试点,随后上海、深圳等地也相继试点共有产权概念。如今,共有产权住房在北京这一政策高地得到推广,或许对于全国范围实行具有风向标意义。

  目前,共有产权住房相关政策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民众对于单身人士申购年龄提高至30岁等细则问题仍有所争议,但我们应该相信,最后落地的共有产权住房将会为我国房地产行业深化改革再添一把柴,托举起百姓的安居梦。